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交,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大陆第一页

<pre id="4unh9"></pre>

  • 
    
    <blockquote id="4unh9"></blockquote>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一個人的魯迅系列 一個人的愛與死
    两代人的灵魂对话,林贤治以自我的生命体验品读鲁迅
    ISBN: 9787549559237

    出版時間:2015-03-01

    定  價:36.00

    作  者:林贤治 蓍

    責  編:徐婷 董辛欣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现当代随笔

    讀者對象: 文学爱好者、鲁迅研究者、大众读者

    上架建議: 文学 人物传记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 170 (千字)

    頁數: 300
    紙質書購買: 當當
    圖書簡介

    林賢治筆下的魯迅,是一個叛逆者、復仇的戰(zhàn)士、舉火把的人、無政府主義者、鄉(xiāng)土詩人、守夜者、真正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從無愛的人間走來的人,一個向墳的過客,一個背負了巨大的虛無,卻執(zhí)著地挑戰(zhàn)死亡的人”。對于一個崇尚精神自由的思想者來說,愛意味著靈與肉的自然結合,卻也伴隨著矛盾、掙扎與苦悶。重尋愛的角色令他終于欣喜地表示“我可以愛”,甚至愿意“置首一人之足下,甘心十倍于戴王冠”。然而,作為一個懷疑論者,他終究還是選擇“把自己放逐到荒原中去”,如同他小說中的許多人物一樣,在無愛的人間死掉。“死對愛的戰(zhàn)勝,正好使他無所眷顧、無所忌憚于無愛的人間,而成為滿布怨敵的社會的頑固的敵人”……林賢治以其獨特的視角、激越且富于詩意的筆觸,復原了一個豐富、完整的魯迅,在無限追溯魯迅的思想和情感變化的文字脈絡中,支撐著林賢治深刻而強烈的個人體驗與共鳴,他將魯迅融入自己的生命境遇,帶領讀者潛入魯迅的思想命題之中,在“閱讀魯迅”的過程中獲取精神、勇氣和力量。

    作者簡介

    林賢治,當代著名學者和魯迅研究專家,著有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制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自選集《娜拉:出走或歸來》,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生十年》等。主編“20世紀外國文化名人書庫”“曼陀羅譯叢”“曼陀羅文叢”“流亡者之旅譯叢”“流亡者叢書”“世界散文叢編”;《散文與人》《讀書之旅》《記憶》等叢書、叢刊多種。選編《絕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魯迅檔案:人與神》等數十種。

    圖書目錄

    守夜者札記

    一個人的愛與死

    魯迅的反抗哲學及其運命

    一個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也談假如魯迅還活著

    五四、魯迅與胡適

    魯迅三論

    也談魯迅研究之謎

    魯迅與王朔的“有神論”

    就李敖評魯迅答記者問

    魯迅仍然走在我們前面

    序言/前言/后記

    朋友告訴我,說有一位海上批評家說我是魯迅的“凡是派”,問我意下為何?我回答說榮幸之至,只是愧不敢當。在中國,魯迅是唯一使我確信的一位真正能為中國的進步和底層大眾的命運著想的知識分子。不同于權勢者,他沒有指揮刀可供驅遣,所以教人向往者,全憑人格和思想的魅力。然而,以他的博大、崇高、深邃,實在難以追躡,用一句古話來說,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謂“止”,換言之,也就是雖欲“凡是”而不能。

    舉最簡單的例子。魯迅要英俊出于中國,甘愿做“人梯”,讓別人踏著他的肩背攀登向上。他后來加入左聯,就是樂于為激進的青年所利用,但從當時的私人通信看,他早已看清這班人“皆茄花色”,卻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份做犧牲的用心,坦白說我是沒有的,相信那位自以為超拔的批評家也未必便有。

    我讀魯迅始于中學時代,記得剛進學校,便買了一冊《魯迅小說集》。然而,在明凈的玻璃窗下,最多只能在字面上浮游一些時,至于深隱的意義,那是無由體察的。到了“文革”,閱讀才算是比較的有系統(tǒng),雖然買不到全集,但所有的單行本都給我弄齊了。與其說這是書林中的一次邂逅,毋寧說是帶有一定意向性的選擇。不過,只有這時候,我才意外地發(fā)現,魯迅的著作原來是一服強力止痛劑。

    “文革”初期,我被打成“小鄧拓”、“牛鬼蛇神”,被揪斗了兩天兩夜,后來被紅衛(wèi)兵運動沖掉了。幾年后,父親先后兩次被打成“現行反革命”,有一年多的時間被關押在一個叫“三結合”的監(jiān)房里。大姐為了同隔別多年的丈夫團聚,于是成為“偷渡犯”,入獄不下數次。那時,“群眾專政”是不管吃飯的,我便充當了一個送糧食的角色,奔走于“大隊”與“公社”之間。最荒誕的有一次,因為送糧食的時間晚了,把我也給關了起來,直到一周過后才被釋放。每當政治運動屆臨,宣傳隊工作隊進駐村子,不問而知,我家必定最先成為審視的對象。驚恐、焦慮、屈辱和苦痛籠罩了每一個日子。在這個世界上,有誰能給我慰藉?誰能給我以生存的勇氣,教我走人生的長途?我慶幸自己能夠閱讀,因為在焚余的有限的書籍中,我得以重新認識那個叫魯迅的人。

    是人,不是神。人們談“文革”是“現代造神運動”,其實所造的乃是別的神,并非魯迅。魯迅永遠是無權者的靈魂的保護人,——這是我,從自身多年的生活和閱讀經驗中所感知的,而不是從圣諭或權威著作中獲得的結論。魯迅從困頓中來,深知底層的不幸;他經歷過各式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國民革命、共產革命(除了出版物,主要通過左聯及留蘇朋友的關系),對革命和革命者有深刻的觀察;他一直經受黑暗的壓迫,從國家這頭怪獸到出沒無常的鬼蜮,都曾一一見識過、交戰(zhàn)過。他站在壕塹里,但有時也走出來,露出筆直的頸項、骨頭和血肉,抵抗背腹兩面的夾擊。然而,即使在搏戰(zhàn)最激烈的時候,他仍然不忘以寬大的布衣護衛(wèi)弱小的一群。他說過,他本人更偏于“姑息”的一面。然而,社會不容他姑息,他唯一可選擇的只有抗爭。

    “文革”進入后期,氣候不但不見晴朗,反而愈加惡劣。在鄉(xiāng)村寂靜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我一共寫下十余篇論文:《魯迅論秦始皇》、《魯迅與瞿秋白》、《魯迅論〈水滸〉》、《魯迅論寫真實》……這些文字,都是為當時的時代語境所激發(fā)的,而且都同魯迅有關。除了《魯迅論〈水滸〉》一篇在多年以后拿出發(fā)表外,其余沒有發(fā)表,寫作時根本就沒有想到要發(fā)表,相反極其害怕被發(fā)現。稿紙寫滿后,便小心地一頁一頁投放到木匠朋友為我的桌子特制的活動夾層里。我不是一個勇敢的人。魯迅當年說他是戴枷鎖跳舞,我卻是在枷鎖中靜靜地待著,想象當眾跳舞的幸福。記得巴金曾經說他在“文革”中翻譯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每譯到那些詛咒沙皇暴政的話,就有一種復仇般的快意。我很能體會這種心情。

    20世紀80年代初,正值反“自由化”的時候,我被借調到目下所在的單位做編輯工作。兩年后,“清除精神污染”不期而至。我再次成為批判的對象,好在罪名不大,“提倡‘現代派’”而已。而今,后現代主義大行其道;想想二十年前的那場吵鬧,真是如同兒戲,誰能說我們的歷史沒有進步呢。可紀念的是,因為有了這場批判,也就有了《人間魯迅》的寫作。憑經驗,無論日子如何艱窘,只要有魯迅出現其中,我就近乎神跡般地有了堅持的確信。傳記完成后,除了《魯迅全集》和有數的幾本論著,我把所有關于魯迅研究的資料都贈給博物館的一位朋友了,心里想,從此寫點別樣的東西罷。然而,事實上,我還是斷續(xù)地寫了不少有關魯迅的文字,除了專論,其他評論文字也都時時提到他,夾帶著他的話語。這時我發(fā)現,我已經無法繞開他了。

    承蒙出版社的盛意,讓我編輯了這樣一個集子。比起別的中國人來,我的道路不能算坎坷,自然也不算太平坦,但是有一個較為特殊的情況是,魯迅介入了我的生活。對我個人來說,多出一個魯迅或是少了一個魯迅是大不一樣的。作為一種閱讀經驗,的確是純個人的,無法復制,也無法置換。我無須勸誘他人閱讀魯迅,但是,當魯迅遭到不無惡意的歪曲,甚或誣陷時,卻做不到如魯迅說的“最高的蔑視”,不能保持沉默而不予以反擊,自覺這是對于師長者的應有的道德。集子中有幾篇論辯式的文字,即緣于此。至于其他散論,談不上什么高見,僅余私下的一點感念之情而已。

    編輯推薦

    魯迅和胡適都是五四人物,在權力國家處于分散的、分裂的、多中心的五四語境中,在破壞傳統(tǒng)文化霸權,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斗爭中,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步調也大體一樣,所以胡適幾十年過后仍然會說魯迅是“我們自己的人”。

    ——林賢治

    林賢治的文字既有盧梭式的憤激與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與明澈。

    ——摩羅

    魯迅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超人的韌性、永不屈服的斗爭精神和屹立不倒的獨立人格,理應進入我們的精神生活并且構建我們的精神生活。讀林賢治筆下的魯迅,如同聆聽一場靈魂的對話,它使你獲得的不止是思想,更是一種生存的勇氣與精神。

    精彩預覽

    1這個人

    這是一個從無愛的人間走來的人,一個向墳的過客,一個背負了巨大的虛無,卻執(zhí)著地挑戰(zhàn)死亡的人。

    2兩間

    精神分析學者認為,人類具有兩種本能:一作愛欲,一作攻擊;一作生存,一作死亡。兩種本能沖突的結果,每每體現為單一的傾向,于是成就了世上的許多宗教家、藝術家、偉大的統(tǒng)帥、鐵血宰相、強盜、劊子手、書報檢查官、裁縫匠,各種類型的人。對他來說,兩種本能沖動卻都是同樣的激烈,相生相克,纏斗不已。當此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他不能不吶喊且彷徨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間。

    3相關的世界

    為他所愛的有限的幾個人,已經漸次地歸于隕亡,或竟自沉沒,唯余無所可愛的茫漠的世界在身后。但他屹立著,一如從前般地抵擋迎面的刀箭。他總覺得這世界與他有關,畢竟這是所愛者曾經存活的世界——

    復仇的戰(zhàn)士!

    4摧毀性打擊

    無愛的婚姻,對他一生的打擊是帶摧毀性的。

    結婚時,正值青春的盛期,他卻感覺著突然衰老了。東京,北平,革命的浪潮起伏無已。然而,身外的青春固在,于被禁錮的生命又有什么關系?因此,無論殺人或自殺,他都可以毫無顧惜地一擲身中的遲暮。

    在會館的古槐的濃蔭里,鉆故紙,讀佛經,抄古碑,無非借此從速消磨自己的生命。雖然,這也未嘗不可看作政治高壓之下的一種麻醉法,如劉伶?zhèn)冎澄迨ⅲ泅娋拥娜兆语@然給他整個的反抗哲學涂上了一層絕望的底色。即使后來投身于《新青年》,做小說,寫雜感,一發(fā)而不可收,卻也同樣出于無愛的苦悶,就像當時他所翻譯的一部頗具弗洛伊德主義色彩的文藝論集稱指的那樣:“苦悶的象征”。

    5苦悶與創(chuàng)造

    《補天》的女媧,其偉大的創(chuàng)造,唯在無愛的大苦悶中進行。

    6遺產

    他深愛著他的母親。

    正是他所深愛的人送給他一份無所可愛的禮物:朱安。命運的惡作劇。然而,這是不容違抗的,因為血脈是不容違抗的?;蛉缢f,她是一份“遺產”,那么在接受這份遺產之前,他已先行接受了另一筆更大的遺產——傳統(tǒng)禮教——了。

    說及戰(zhàn)斗,他曾說自己從舊營壘中來,反戈一擊,易制強敵的死命。對于家族意識的暴露,他是刻骨般的深入,這不能不歸因于他所親歷的一份沉痛。

    許壽裳喪偶后,他寫信勸慰道:“子失母則強?!彼杂鷳?zhàn)愈強,莫不正是精神上喪母的緣故?自婚姻事件之后,大約已因深味這“親子之愛”的恐怖而遠離他的母親了。

    7可怕的犧牲

    他有一則隨感錄,記他讀了一位不相識的少年所寄的一首題名“愛情”的詩的感想。

    詩里說,他夫妻兩個“也還和睦”,就是不曾“愛”過,仿佛兩個牲口聽著主人的命令:“咄,你們好好的住在一塊兒罷!”他感同身受,當即發(fā)揮道:

    愛情是什么東西?我也不知道。中國的男女大抵一對或一群—— 一男一女——地住著,不知道有誰知道。

    我們既然自覺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們少的老的罪,又不能責備異性,也只好陪著做一世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做一世犧牲,是萬分可怕的事……

    我們能夠大叫……要叫出沒有愛的悲哀,叫出無所可愛的悲哀……我們要叫到舊賬勾銷的時候。

    8兩重性

    觀念的激進主義者,

    行動的保守主義者。

    9覺醒

    克爾凱郭爾說:“與整個十九世紀相違抗,我不能結婚。”存在主義哲學家以抽象的語言掩蓋了關于喪失自我的未來的恐懼。

    他成婚在20世紀初,正是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剛剛發(fā)軔的時刻,個性解放的時刻,充滿嘗試與突破機會的時刻。這個“人國”烏托邦的建造者,深知自己犯下的“時代性錯誤”,但是,他無力糾正。所以,他說: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

    10愛情與婚姻

    愛情源于愛欲,是愛欲的升華。

    愛情是敞開的,自由的,是心靈的契約。在本質上,它是蔑視世俗的,因而是無畏的。當它一旦被家庭轉譯為組織的語言,便變得頗多忌諱了?;橐鍪箰矍槲镔|化,法律化,作為兩性結合的形式,它是公設的關于愛欲的封閉系統(tǒng)。

    愛情并不等同于性愛,由于靈魂的參與,從而具備了高出動物性的內容。它是關于人的本質的最完整的體現。

    愛情只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一種關系,富于良好的彈性。當它被婚姻實體性地置于一個固定的空間之內,便構成了某種現實環(huán)境。這樣,婚姻得以以一種團體的性質改變愛情的個人性,成為個人的異化力量,從而失去了人性本真的廣度。在婚姻中,愛情是隸屬的,是被支配的團體所有物??梢哉f,婚姻是奴隸制在現代社會中的最后一處安穩(wěn)的居所。

    11夾擊中

    無論對人類還是對個人而言,愛情都是柔弱無助的,它經常處于死亡本能與死亡文化的夾擊之中。

    12流放

    他的哲學既然以生命為本位,那么,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愛情不能不成為他所渴望的人生??墒?,他太重視精神了。靈與肉的自然結合難道是可能的么?這個懷疑論者,即使懷著一種高遠的理想,最后也不能不把自己放逐到荒原中去。

    13雨和雪

    《雪》說,朔方的雪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這雪,已經使他永遠失去了江南時期的那種滋潤美艷,甚至隱約于其中的青春的消息了。

    14剪絨花

    小說《在酒樓上》以蒼涼的語調,述說著一個無所愛的記憶:因為南歸,輾轉買得紅剪絨花,意欲送給鄰居姑娘阿順,——我知道,那是她所喜歡的。帶到老家,打聽得阿順已經在出嫁前病歿,再也無法用它裝扮蒼白的青春了。托人轉贈阿順的妹妹吧,這妹妹一見我就飛跑,大約將我當作狼或別的什么。那么,剪絨花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愛是沒有對象的。

    15饋贈

    他說《我的失戀》,旨在諷刺流行的打油詩,其實一如《他》以及其他白話詩一樣,都是愛的獨白。其一,是說我的所愛在尋找不及的地方;其二,愛人所贈與我的回饋完全的風馬牛不相及:百蝶巾——貓頭鷹,雙燕圖——冰糖葫蘆,金表索——發(fā)汗藥,玫瑰花——赤練蛇,彼此的價值并不對等。據考證,后者正是他平素所喜歡的。事情如此悖謬,難道愛,真是可以期待的么?

    16影的話

    于是,有《影的告別》:

    朋友,時候近了。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什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17他和她

    愛有一種偶然性。愛是瞬間的發(fā)現。

    在人生的某一個驛站,正當潮流洶涌的時刻,他和她突然相遇——相愛了。

    18兩位女性

    在女師大,他遭遇過一位年輕的女性許羨蘇。大約他們是親密的罷,所以曹聚仁在一部關于他的評傳里,稱她為他的“愛人”。因為她,他寫了《頭發(fā)的故事》;她對他的生活——其實是生命的相當重要的部分——表現過女性特有的關懷,在他逃難期間,也是看望最殷的一個。后來,他偕同另一位女性,她的同學許廣平離京南下,每到一處,必有明信片報告行止,除了通過她報告母親,其間,想必還受了一種近于贖罪的心情的支配的罷?但無論如何,他已經決定同后者比翼南飛了。

    感情這東西是無法分析的。他所以最終選擇了后者,自然有著種種因由。但是,可以肯定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她是一匹烈性的“害馬”。

    19選擇

    “害馬”以身相許,在給他帶來無比的欣慰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的憂慮。

    從為“害馬”剪去鬃毛的那天夜里開始,他就緊張地思考著面臨的問題:是同“害馬”結合呢,抑或做一個婚姻形式主義者,繼續(xù)過一種獨身生活?他同時寫了兩個小說:《孤獨者》和《傷逝》,可見過分焦慮的灼痕。如果拒絕“害馬”,自己將要成為魏連殳,最后弄到無人送殮的地步。如果生活在一起,則勢必不但連累“害馬”做犧牲,而且自己也會像涓生似地變得一無所有,唯存永生的悔恨與悲哀。

    離京前,他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書贈川島,結句是:“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毕舌l(xiāng)是不足留戀的,他決心走出禁欲主義的境地。即使時已至此,他仍然瞻前顧后,猶疑不決。在廈門和廣州之間,兩地傳書,也還有過將近一個月的關于“犧牲”的討論。

    愛一個人是艱難的。對于愛情,他原來便很自卑,由于年齡和健康的緣故,怕因此“辱沒了對手”,再者,是對于地位的考慮,在他看來,這同經濟生活是頗有些關聯的,最后便是“遺產”問題了。其實,所有這些,都經不住“害馬”的一一沖決。“不要認真”,她告訴他說,“而且,你敢說天下間就沒有一個人矢忠盡誠對你嗎?有一個人,你說可以自慰了……”在他摸索異日的道路而需要“一條光”時,她給了他“一條光”。

    20宣言

    “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么樣的人,我可以愛!”

    他終于說了。

    21一種戰(zhàn)勝

    “我可以愛?!痹谶@里,愛是一種權利。“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說的,同樣是愛的權利。五四時代的著名的題目:“娜拉走后怎樣?”說到底還是愛的權利問題。

    沒有權利觀念的愛情,其能否存在是可疑的。

    為了爭取愛的權利,而終于背叛了婚姻,對于他,可謂個人主義對人道主義的戰(zhàn)勝。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