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交,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大陆第一页

<pre id="4unh9"></pre>

  • 
    
    <blockquote id="4unh9"></blockquote>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我們在此相遇
    约翰&#8226;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书。
    ISBN: 9787549562992

    出版時間:2015-05-01

    定  價:48.00

    作  者:(英)约翰·伯格 著 吴莉君 译

    責  編:周昀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外国小说

    讀者對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議: 外国文学、当代小说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130 (千字)

    頁數(shù): 328
    圖書簡介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藝評家、公共知識分子約翰•伯格的自傳性小說;一部記憶之書、死亡之書、愛之書、成長之書,一部深沉無悔的告解。

    這不是一本傳統(tǒng)的小說、回憶錄、散文或傳記,而是一種混雜了這些文體的嶄新文類,即New Statesman所謂的“未來的文類”:“是虛構,但非傳統(tǒng)小說;是作者的第一人稱,但非回憶錄;是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終是立足于當下;是一篇無悔的告解,也是對感知與情感的深刻挖掘。”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英國藝術評論家、小說家、畫家和詩人,1926年出生于英國倫敦。1944至1946年在英國軍隊服役。退役后入切爾西藝術學院和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學習。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畫家身份開始其個人生涯,于倫敦多個畫廊舉辦展覽。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繪畫為業(yè),并為倫敦著名雜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為英國頗具爭議性的藝術批評家。

    1972年,他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時出版配套的圖文冊,遂成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小說《G》為他贏得了布克獎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2008年,伯格憑借小說From A to X再次獲得布克獎提名。

    序言/前言/后記

    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

    梁文道談約翰伯格之一

    編者:您在為約翰•伯格《我們在此相遇》所寫的推薦語中說:“約翰•伯格在這本書里再次證明了他果然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一手是投入公共領域的鋒銳評論,另一手則是深沉內向的虛構創(chuàng)作?!睘槭裁凑f約翰•伯格是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

    梁文道:從左派的代際問題上來講,約翰•伯格跨越了兩個世代,經歷過兩個很大的變動。在這個意義上,英國的左派里面目前有他這種資歷、還仍然活躍的,可能就只有歷史學家霍布斯邦。他們兩個相似的地方在哪里呢?當年他們年輕的時候,曾經對蘇聯(lián)有很大的好感。蘇聯(lián)在他們的心目中是第一個依照馬克思主義指導而實現(xiàn)的烏托邦。也就是說,第一次有人依照一個理論來建立一個國家。當然你可以說美國也是依照某個理論而建立的,但是美國那個理論的依據(jù)是比較含糊的,除了自由主義傳統(tǒng),后面可能還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路線。但是蘇聯(lián)不一樣,人類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按照一個思想學說建立出來一個國家,這太驚人了,很令人興奮。

    但這些左派后來又集體地覺得自己被蘇聯(lián)欺騙了,英國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的,比如喬治•奧威爾。今天我們講《1984》,大家都以為這本書在諷刺社會主義。其實不是的,奧威爾是社會主義者,他這本書是在諷刺英國,他說的是右翼獨裁搞到最后會變成這樣;這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是恰恰相反。

    編者:這是一個比較重大的誤讀。

    梁文道:非常重大。喬治•奧威爾是左派。當然他也經歷過對蘇聯(lián)幻想的破滅。整個西歐的左派都經歷過對蘇聯(lián)狂熱的幻想投入。他們到后來覺得蘇聯(lián)不行,覺得要放棄,不可以這樣,蘇聯(lián)怎么能這么搞。

    編者:這個幻想的破滅,主要發(fā)生在哪個時間段?

    梁文道: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很早,在1930年代蘇聯(lián)大清洗的時候就幻滅了;有的人是后來,冷戰(zhàn)期間,像伯格或者薩特。而伯格是掙扎最漫長的,因為伯格很年輕的時候就認識東歐跑出來的藝術家,那批藝術家是為了躲避冷戰(zhàn)期間東歐的那種恐怖統(tǒng)治而跑出來,他從跟他們的交往中,認識到東歐陣營的也就是蘇聯(lián)陣營的社會主義的問題所在??墒撬钡?950年代年才正式跟那個東西砍斷關系。

    第二次大幻滅是什么時候呢?第二次是蘇聯(lián)垮臺。蘇聯(lián)垮臺為什么讓他們那么難堪呢?雖然他們已經不喜歡蘇聯(lián),也不喜歡東歐,不喜歡任何現(xiàn)存的社會主義國家、任何實存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對這個東西是有很大的距離感、懷疑、反感,甚至批判的,但是他們的處境又很尷尬。尷尬在什么地方?你們說你們是左派,現(xiàn)在有了左派的政權,依照馬克思所規(guī)劃的東西建造的政權。你是不是要那樣呢?他們說我們不是。那你們是怎么樣呢?這時候他們就開始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想象力。但是當年想象力這個說法還不完整,只有個別學者講過,比如法蘭克福學派里到了美國的馬爾庫塞,馬爾庫塞就講單向度的人,老批判現(xiàn)在資本主義,使得我們的人變成單向度的人,使我們失去了想象力。這個想象力指的是什么?其中一點就是我們要對社會制度有想象力,我們不要以為現(xiàn)在看到的蘇聯(lián)就叫做馬克思主義,你要想象出另一種不同版本的社會制度,它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蘇聯(lián)式的、中國式的、東歐式的、古巴式的,我們可以想象另一種東西出來。

    到了1989年,整個蘇聯(lián)陣營全垮掉,全球左派遭遇很大的打擊,本來他們就不承認中國和蘇聯(lián)是他們覺得最好的社會主義形式,但是即便如此,大家都還在指責他們,你看你們的老祖宗完蛋了,你們怎么辦。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福山那種歷史終結論,就說人類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時期結束了,以后就是一條康莊大道,沿著這條康莊大道走就沒問題了。在這個時刻底下,大家都發(fā)現(xiàn)新自由主義或者是市場經濟,變成一種不可逃脫的視野與現(xiàn)實,大家都覺得經濟的全球化是唯一的選擇,市場經濟是唯一的選擇,全世界現(xiàn)在都走這條路。這時候,他們以前講的那種想象力就變得更重要了:在現(xiàn)存的經濟社會秩序之外,我們有沒有能力想象一個不同于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他們要重新號召這個。所以這里面最激進的,像齊澤克、巴丟,比較溫和的,像英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柯亨,他們都在追求這個想象。而伯格跟霍布斯邦,比這些人年齡大多了,他真的是經歷過兩次西方左翼知識分子的打擊而活下來的人。這就是這一群左派,尤其是英國左派里面的老人們的一個經歷。

    編者:蘇珊•桑塔格評價伯格說:“自勞倫斯以來,再無人像伯格這般關注感覺世界,并賦之以良心的緊迫性?!彪m然伯格說起來左派資歷很老,但從他影響最大的著作《觀看之道》,以及他對觀看、對性的強調來看,是不是他更傾向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感性批判那一路?

    梁文道:還不太一樣。為什么呢?雖然他在1970年代做了《觀看之道》那樣的電視片,當時很轟動,在那個年代的新青年看來很激進很厲害,而且與《單向度的人》所號召的對資本主義想象的顛覆看起來很像,但他比當時流行的那些青年反抗運動更老。說他老是什么意思呢?一來他年紀大,1926年生人,而且我們不要忘了他特別早熟。他十多歲就接觸社會主義思想,他十多歲就在讀羅莎•盧森堡,他是一個很年輕的時代就已經在情感上投向左翼的人,比很多同齡人都早熟。今天我們會注意到他的藝術評論家或者是作家的身份,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他寫過大量的時事評論跟政論,1950年代的時候他幫《新政治家》寫過很多政治評論,那都是真刀真槍硬碰硬的。與此同時伯格的文章很細膩,他寫很多小說講性愛,寫很多充溢著詩意的句子;另一方面他又關懷弱勢群體,關懷勞工,尤其關懷移民問題、農民問題。對許多老派人來說,一個人要兼具這兩方面的東西,你才會覺得這是真正的左派。這兩者怎么調和呢?其實對他來講,或者對那一代的老左來講,這從來不是個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他能那么早熟,使得他繼承了或者接上了一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左翼知識分子的一個小傳統(tǒng)。在那個年代,做一個左派意味著你要對你身處的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予以批判,你要能夠想象出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同的社會,你希望建立一個類似烏托邦之類的世界。另一方面,你同時覺得這個世界不只是在社會制度層面跟現(xiàn)在不一樣,甚至連生活方式、感覺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藝術上、文學上、文化上你都要有一個跟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跟當時整個資本主義發(fā)展到那個年代的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樣的東西,你要顛覆它、打破它。所以曾幾何時,現(xiàn)代主義這個藝術文學潮流里面,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是左派。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蘇聯(lián),我們都說現(xiàn)代文學理論最早的奠基者是俄羅斯的形式主義。俄羅斯形式主義要干的是什么呢?幫文學找到它的主體性,這是非常激進的。這一幫人那么激進地改造文學理論,要為文學找到最激進的新的理論基礎。再看畫家,早期的俄羅斯的前衛(wèi)藝術多厲害,那幫人也是左派。建筑師里面,包豪斯那幫人是左傾的,所以不見容于納粹。而畢加索思想上也是一度左傾,其實只要看西班牙內戰(zhàn)你就知道了,一整代的左派知識分子都去參戰(zhàn),都去幫忙西班牙共和軍對抗佛朗哥將軍。這幫藝術家、文學家都是同情左翼的。

    再舉一個中國人熟悉的例子,魯迅。我們今天對魯迅的認識就是,魯迅憂國憂民,批判社會,寫雜文,寫《阿Q正傳》、《狂人日記》,批判國民性。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魯迅當年寫這些小說轟動的理由,不只是因為他的社會批判,而且是因為他的形式。他根本是給中國文學帶來嶄新的形式。所以這就是現(xiàn)代主義跟左翼中間的一個隱秘的聯(lián)系。那個聯(lián)系的關鍵是想象力,我能不能想象出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包括在政治上、社會上、文化上和藝術上。伯格就是這一代人的殿軍,因為他其實不是那個年代活躍的人,但是他看到那個年代,因為他早熟,他接上了那個東西。

    編者:那么到現(xiàn)在,所謂的左派是不是已經有所變化?比如說其所代言的主體。原來的左派,面對的是工人階級作為歷史的主體的興起,詩人和藝術家要為這個主體尋找新的語言。但是到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伯格的《抵抗的群體》一書如此解題:“我所謂群體意指一小群反抗勢力。當兩個以上志同道合的人聯(lián)合起來,便組成一個群體。反抗的是世界經濟新秩序的缺乏人性。凝聚的這群人是讀者、我以及這些文章的主題人物倫勃朗、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畫家、一個來自羅馬尼亞的鄉(xiāng)下人、古埃及人、對描繪孤寂的旅館客房很在行的一位專家、薄暮中的狗、廣播電臺的一個男子。意外的是,我們的交流強化了我們每個人的信念,堅信今天在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是不對的,所說的相關話題往往是謊言?!蔽野l(fā)覺修辭上面有一個變化,從前講顛覆,講革命;而現(xiàn)在變成了要聚集所有的多樣性和所有歷史性的東西,抵抗一種平面的、抹平一切的市場經濟。這個時候所謂的左派,其代言的主體已經發(fā)生變化了。工人階級不再作為一個歷史的主體,而變成了全世界各地分散的、多樣的、不同訴求的被壓迫、遭損害的群體。讀伯格新近的作品,與讀他1970年代的《觀看之道》,感覺很不同。曾經還有一個讀者看完《抵抗的群體》之后問:伯格為什么要和馬科斯副司令通信呢?

    梁文道:這種變化也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他這種人是經歷過幾個時代的左派。到了今天的左派里面,仍然要講工人階級革命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已經少之又少了。這是因為整個階級政治在今天的左派里面被弄得很復雜了。首先是身份政治的沖擊。1968年之后很大一個變化在于,女性主義來了,同志運動來了,環(huán)境保護運動來了,各種各樣反抗運動的出現(xiàn),很難把它們都說成是無產階級。這個抵抗不再只是依據(jù)階級的抵抗,還是依據(jù)某種身份的抵抗,直到今天這還是左派的一個大難題。身份政治的關鍵是要承認,你要承認我的身份,我的主體性。階級政治強調的是再分配。Recognition跟Redistribution兩個Re,誰重要?或者兩個政治之間怎么協(xié)調?這是一個很難調和的東西。而伯格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轉向,我覺得是因為他也看到了1989年之后,冷戰(zhàn)結束,左派曾經被人認為沒戲了,但是從2000年之后左派又有點回頭了,就是過了十一年,左派又看到了新希望,這個新希望就是西雅圖起義,WTO在西雅圖開會遭到數(shù)萬人聚集示威,從那時候開始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反全球化運動。這個運動最好的總結,其實就是《帝國》那本書,他呼喚的不再是無產階級工人主體,而是“雜眾”(multitude),多元的雜眾。這些多元的雜眾包括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訴求,除了工人運動之外,還有農民運動,還有各種的新社會運動,都夾雜在一起。大家不必然分享共同的利益背景,不必然有共同的階級,但是大家可以串聯(lián)在一起,因為大家的目標一致。這個目標是什么?就是反抗全球化的經濟政治秩序,就是要對抗這股抹平一切的力量。

    所以伯格現(xiàn)在為什么會寫這樣的東西?為什么會跑去跟馬科斯副司令對話,因為馬科斯副司令被認為是這種運動的佼佼者,反全球化運動里面的一個英雄偶像。

    還有一點就是他講的這個“抵抗”。當然你可以問這個抵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都叫抵抗的話,那還有什么是不抵抗的呢。但我們要注意一點,所謂的左派還包括一個根深蒂固的東西,用霍布斯邦的說法,左派包含一種精神氣質,用英文來說就是ethos,氣質的傾向、情感的傾向、倫理的傾向。左的ethos就是總是激進的。因為從字源上,我們知道左派是法國大革命國民會議里面坐左邊的那一幫人,左邊那幫人主張更平等的參政權,同時也更激進。從那時候開始,激進、不滿現(xiàn)狀、抵抗現(xiàn)狀,就變成了左派的精神氣質的傳統(tǒng)。誰要是今天出來說我們現(xiàn)在很好,我們現(xiàn)在局勢大好,這人一定不是左派。所以抵抗從來都是左派的一個關鍵詞,右派是不抵抗的。

    編者:如何評價約翰•伯格的寫作(包括小說、藝術評論跟時政評論)的整體價值?我們現(xiàn)在閱讀約翰•伯格的意義何在?

    梁文道:雖然我們不斷在說伯格的左,但是一個真正的好作家是不會受到政治光譜的局限的。撇開意識形態(tài)立場不談,伯格目前在幾個領域里都是不可不讀的大家。例如藝術理論和藝術史,你能不看《觀看之道》和《畢加索的成敗》嗎?假如你研究攝影,你能不讀他的《另一種講述的方式》嗎?假如你喜歡當代英語文學,你一定會在主要的書評刊物讀到其他人評介他的新小說。更妙的是,他隨便寫一篇談動物的文章(見《為何凝視動物》,載于《看》),也被人認為是新興的文化研究領域“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的奠基文獻之一。綜合起來看,他就和蘇珊•桑塔格一樣,是那種最有原創(chuàng)力也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雖然不在學院,也不按學院的格式寫作,卻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學教授一輩子也弄不出來的觀念。而且他還要寫得那么美,擁有那么多讀者。反過來說,今天我們中國也很流行講“公共知識分子”,但很慚愧,我們似乎還沒有人及得上伯格這一流,還沒有誰會有這樣的知識上的創(chuàng)造力。

    名家推薦

    我尊崇并熱愛約翰•伯格的作品。他為世間真正重要之事寫作,而非隨性所至。在當代英語作家中,我奉他為翹楚;自勞倫斯以來,再無人像伯格這般關注感覺世界,并賦之以良心的緊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與思想者。論詩意,他或許稍遜勞倫斯;但他更機敏、更關注公共價值,風度氣節(jié)亦勝一籌。他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與思想者。

    ——蘇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窺探并非僅僅指向攝影與繪畫,而是“觀看”的詭譎。在我們可能涉及的有關觀看的文獻中,很難找到如此引人入勝的文字,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繪畫被專業(yè)史論設置的高貴藩籬,也使照片擺脫過多的影像理論,還原為親切的視覺讀物。閱讀伯格,會隨時觸動讀者內心極為相似的詫異與經驗,并使我們的同情心提升為良知。

    ——陳丹青

    撇開意識形態(tài)立場不談,伯格目前在幾個領域里都是不可不讀的大家。例如藝術理論和藝術史,你能不看《觀看之道》和《畢加索的成敗》嗎?假如你研究攝影,你能不讀他的《另一種講述的方式》嗎?假如你喜歡當代英語文學,你一定會在主要的書評刊物讀到其他人評介他的新小說。更妙的是,他隨便寫一篇談動物的文章,也被人認為是新興的文化研究領域“動物研究”的奠基文獻之一。綜合起來看,他就和蘇珊•桑塔格一樣,是那種最有原創(chuàng)力也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雖然不在學院,也不按學院的格式寫作,卻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學教授一輩子也弄不出來的觀念。而且他還要寫得那么美,擁有那么多讀者。反過來說,今天我們中國也很流行講“公共知識分子”,但很慚愧,我們似乎還沒有人及得上伯格這一流,還沒有誰會有這樣的知識上的創(chuàng)造力。

    ——梁文道

    編輯推薦

    1. 約翰•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書。本書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藝術評論家、公共知識分子約翰•伯格的自傳式小說,一部記憶之書、死亡之書、愛之書、成長之書,一部深沉無悔的告解。這本書引領我們在生者與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歐洲,從里斯本,到日內瓦,到克拉科夫、伊斯靈頓、馬德里、波蘭……

    2.和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一樣美麗的地志學書寫。約翰•伯格以精彩絕倫的想象力,賦予現(xiàn)代城市以個人化印記和魔幻氣息,最私密的寫作和最徹底的虛構,卻仿佛寫出了每個人心中最真實的情感。

    精彩預覽

    死者記憶的水果

    哈密瓜

    對我們而言,哈密瓜似乎帶有某種反面的意義,是一種干旱的水果。在我們穿行于焦灼炎熱的峽谷間或踏過沙塵平原上龜裂的土地時,若能看見哈密瓜,吃下它,那感覺,簡直像是從綠洲的水井中汲出甘泉。它們是不大可能的奇跡,給我們慰藉,但事實上無法真正解我們的渴。哪怕就在剖開它們之前,哈密瓜聞起來都像一團甜甜的水。一種緊緊抱成一團又沒有邊界的味道。但若想要解渴,你需要某種更刺激的東西。檸檬是更好的選擇。

    在小巧嫩綠的階段,哈密瓜會暗示出青春。不過很快地,這水果會變成一種奇怪的沒有年齡的感覺,永遠不會變老就像母親之于她們的孩子。哈密瓜的表皮總免不了有些斑點,這些斑點像是痣或胎記。這些斑點和出現(xiàn)在其他水果上的斑點不同,其中沒有衰老的意味。這些斑點只是一種證明,證明這顆獨一無二的哈密瓜就是它自己,也永遠是它自己。

    沒吃過哈密瓜的人,很難從它的外表想象它的內在。那明目張膽的橙色,一直要到剖開的那刻才能得見的橙色,漸漸朝綠色轉變。一大堆籽躺在中間的凹洞里,顏色如暗淡的火焰,潮濕,它們排列和簇擠成團的模樣,公然蔑視所有一目了然的秩序感。到處都亮閃閃的。

    哈密瓜的味道同時包含陰沉黑暗與陽光燦爛。它以非凡的神奇魔力,將這些相反對立的特質、這些在其他地方都無法共存的特質,結合在一起。      

    桃子

    我們的桃子在陽光下變黑。當然,是一種緋紅的黑色,但其中黑比紅多:其黑如鐵,在煅燒中變得紅熱、已然淬火、正在冷卻的鐵,對它依然蘊藏的熱氣不透露一絲警告的鐵。馬蹄鐵的桃子。

    這種黑很少擴散到整個表面。果子在樹上時,有些部位始終遮蔽在陰影下,這些部位就是白色的,但這種白色中帶有一抹青綠,仿佛綠葉在投擲陰影的同時,不小心在它的表皮上擦過一指自身的顏色。

    在我們那個時代,富裕的歐洲女士,耗費無比心力想讓自己的臉龐與身體保持那樣的蒼白顏色。但吉卜賽女人從不如此。

    桃子的大小尺寸差距甚遠,大到足可填滿手掌,小到不超過一個臺球。當果實受到磕碰或熟得太過時,小桃子那較為細嫩的外皮,就會漸漸出現(xiàn)微微的皺紋。

    那些皺紋經常讓我們聯(lián)想起,一只黝黑手臂彎曲處的溫暖肌膚。

    在果實中心你會發(fā)現(xiàn)一枚果核,帶著暗棕色樹皮的質感,以及宛如隕石般的可怕外貌。

    野生的桃子,是上帝專為小偷創(chuàng)造的果實。

    青梅

    每年的八月時節(jié),我們都在尋找青梅。它們屢屢教人失望。不是太生、太柴,柴得幾乎干枯,就是過軟、過爛。很多根本連咬一口嘗嘗都不必,因為單靠手指就能摸出它們沒有正確的溫度:一種無法在華氏溫標或攝氏溫標里找到的溫度,一種溫度,它屬于一份獨特的清涼,有陽光環(huán)繞四周。小男孩拳頭的溫度。

    那男孩介于八歲到十歲半之間,是個開始獨立的年紀,卻還沒有出現(xiàn)青春期的壓力。男孩把青梅握在手中,放進嘴里,咀嚼,果實沖過舌頭奔進喉嚨,好讓他吞下它的期盼。

    對什么的期盼?對某個這會兒他還說不出名字但很快就會確定的東西的期盼。他嘗到一種甜味,跟糖不再有任何關系的甜味,而是和一只不斷伸長、似乎永無止境的肢臂有關。這只肢臂所屬的身體,唯有當他閉上眼睛才能看到。這身體有另外三只肢臂,一根脖頸,還有腳踝,就像他自己的身體一樣:只是除了它里面的東西會向外涌出。汁液從這永無止境的肢臂中流出,他可以在齒牙間嘗到它的滋味,一種無名的蒼白樹木的汁液,他稱之為女孩樹。

    在一百顆青梅中,只要有一顆能讓我們想起這些,就已經足夠了。

    櫻桃

    櫻桃有一種獨特的發(fā)酵氣味,這是其他水果所沒有的。直接從樹上摘下的櫻桃,嘗起來像織了陽光花邊的酵母,那滋味,與光滑閃亮的櫻桃外皮恰好互補。

    吃已經采下的櫻桃,哪怕剛采下一小時,你就會嘗到其中混雜著櫻桃自身的腐敗滋味。它那或金或紅的色彩中,總帶著些微的棕色:若它變軟、潰爛,就會變成這種棕色。

    櫻桃的新鮮,不在于它的純凈飽滿,像蘋果那樣,而在于它的發(fā)酵泡沫帶給舌頭的那種幾乎察覺不到的輕微刺癢。

    櫻桃的小巧模樣、輕盈的果肉和若有若無的表皮,與櫻桃核是那樣格格不入。吃櫻桃時,你幾乎總是無法習慣果核的存在。當你把果核吐出來,感覺上那果核似乎和包覆它的果肉毫無關聯(lián)。它更像是你身體的某種沉淀物,因為吃櫻桃這個動作而不可思議地形成的沉淀物。每吃一顆櫻桃,就吐出一顆櫻桃牙齒。

    嘴唇,與臉上其他部位截然不同的嘴唇,和櫻桃有著同樣的光澤以及同樣的柔韌性。它們的表皮都像是某種液體的表層,探求著它們的毛細表面。我們的記憶正確嗎?或這只是死者在夸大其詞呢?讓我們做個測試吧。拿一粒櫻桃放進嘴里,先別咬破,感覺那么一下下它的密度、它的柔軟、它的彈性,與含著它的嘴唇是多么貼合啊!

    梅李

    一種深色、小巧、橢圓的李子,不比一個人的眼睛長上多少。九月,它們在枝頭上成熟,在葉間熠熠閃光。梅李。

    成熟時,它們的顏色是帶黑的紫,但是,當你將它們捏在手中用指尖搓摩,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表皮上有一層霜:色如藍色木柴煙的霜。這兩種色彩讓我們同時想到溺水與飛翔。

    暗淡的黃綠色的果肉既甜且澀,它的味道是鋸齒狀的像是沿著一把極小鋸子的刃口輕柔地滑動你的舌頭。梅李無法散發(fā)如同青梅一般的誘惑力。

    梅李樹總是種在住家附近。冬日時節(jié),透過窗戶向外看去,每天都能瞧見鳥兒們在它的枝上覓食、聚集、棲息。鳴雀、知更、山雀、麻雀,以及一只偶爾擅自闖入的喜鵲。春天,同一群鳥兒會在花朵綻放之前,攀上梅李枝頭引吭高歌。

    還有另一個原因,讓它們成為歌之果實。從裝滿發(fā)酵梅李的桶子中,我們蒸餾出非法的燒酒(gnle),梅李白蘭地,slivovitz。而幾小杯閃閃發(fā)亮的李子白蘭地,總會慫恿我們不知不覺地唱起歌曲,歌唱愛情、孤獨和忍耐。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