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領域里,充滿了各種人物和故事,通過它們可以道出有關這個世界的真相。本書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聽到或者親身經歷的一些故事,出現(xiàn)在這些故事中的有大藝術家,也有藝術愛好者,或是無名藝術實踐者,他們都對藝術深情而專注,藝術也為他們更加充分地體驗生活提供了一些線索。作者通過對藝術、藝術作品、藝術家細致入微的感悟,以獨特的視角闡釋從中得到的體驗。藝術是一段旅程,能為每一個人開啟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個心系藝術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種藝術。
邁克爾•基默爾曼(Michael Kimmelman),《紐約時報》首席藝術評論家,《紐約書評》特約撰稿人。在紐約出生、長大,就讀于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評論作品曾入圍普利策獎。他的《寫照:在大都會、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及其他地點與藝術家交談》被《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評為“年度好書”。目前定居曼哈頓。
譯者簡介:
李靈,1971年生于武漢,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曾在日內瓦、維也納、北京、華盛頓工作,現(xiàn)定居紐約。
致中國讀者
引言
筑造一個世界的藝術
無藝無術的藝術
高瞻遠矚的藝術
創(chuàng)造藝術卻不需動手的藝術
收集燈泡的藝術
最大限度擴充時間的藝術
迷途知返的藝術
富有成效地凝視裸體的藝術
朝覲藝術的藝術
口香糖球機的藝術及其他簡
邁克爾•基默爾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才情、最敏銳的評論家之一,他在本書中向我們傳遞了一個有關藝術和藝術家的新觀點,令人振奮。從始至終,他用獨特的幽默感詮釋著對文化的深刻洞見。這本書也告訴你,你可以成為一名藝術家,即使你并不了解藝術。閱讀吧,在這面現(xiàn)世與未來之鏡中觀察你自己。你會愛上它的。
——小野洋子︱藝術家
我從閱讀邁克爾•基默爾曼(的文章)得到的比從當代其他任何藝評家那里得到的都要多:他的冷幽默,他的雅趣,以及由觀點透出的廣博和內在的堅韌……
——羅伯特•休斯︱作家、藝術評論家
基默爾曼是才華橫溢的作家,也是一位有著無窮好奇心的評論家。他以全新的認知去探討書中提到的每件藝術作品。每次他觀看這些作品,就像在欣賞從未看過的藝術品一樣。
——《紐約書評》
藝術可能是不知名人士的創(chuàng)作,可能是意外之作,不費吹灰之力。但也可能耗費一輩子的時間。這些正是基默爾曼這本書帶給讀者的啟發(fā),這本書揭示了藝術神秘難解的本質,以及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
基默爾曼的描述兼具娛樂性與啟發(fā)性,討論藝術作品時充滿藝術感。在習慣透過大眾媒體看待藝術的現(xiàn)在,有評論家愿意相信觀看者,引領他們看到自己眼中所見,確實相當有遠見。
——《華盛頓郵報》
【何謂藝術】——藝術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神奇和精彩。它引導我們進入一個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通過這一境界的體驗,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現(xiàn)實的生活。
【偉大的藝術品】——最出色的藝術作品讓死亡不得近身。
【藝術的慰藉】——藝術和生養(yǎng)一個小孩不無相似之處,它們都包含著許多的犧牲,間或令人絕望,但如果加上一點兒運氣,你辛勤努力的成果會比你的生命更長久。
致中國讀者
我最近在巴黎看到了一幅照片,拍的是法國飛行先驅休伯特•萊瑟姆。照片出自一位不知名的業(yè)余攝影愛好者,拍攝時間是1909 年7 月。當時,萊瑟姆駕駛著“安托瓦內特”號單翼機,試圖從法國的加萊飛越英吉利海峽。拍下照片那一刻,飛機剛剛墜毀,距英國多佛爾的懸崖峭壁只差一英里左右的路程。當飛機的引擎突然熄火時,萊瑟姆離英國的海岸已經近得可以聽到水邊歡迎他的人們吹的哨子聲和拖船的汽笛聲。
照片里,墜毀的飛機漂浮在水中央,而萊瑟姆則孤獨地站在飛機上,默默地抽著一支煙,思量著他剛剛遭遇的失敗。法國人特有的那股酷勁兒(對這么一個能在殘損的燃料箱旁平靜地抽著煙的人,也只能如此形容了),為照片平添了一份略帶憂傷的魅力,同時也給一般人心目中膽大的飛行高手的浪漫形象增加了一點喜劇色彩。
在這張照片中,萊瑟姆的英雄氣概像“安托瓦內特”號一樣,帶著一絲打動人心的脆弱之感。即使你不知道照片出自何人之手,對萊瑟姆也一無所知,這樣的照片還是能讓你浮想聯(lián)翩。
想什么呢?不說別的,像漂在水中央的萊瑟姆那樣,獨自一人陷入沉思本身就有一份美感。你的眼睛看著這幅照片,你的思想?yún)s可以自由翱翔在想象的空間里,想象著這件事可能有的不同結局,以及未來會發(fā)生的種種。這正是這張照片的藝術性之所在,雖然拍照的人很顯然并沒有絲毫端起架子搞藝術的想法。
近來,藝術市場火爆異常,而大家都說中國會是下一個熱點。報紙和網上充斥著關于藝術作品買賣的報道,描述億萬富翁們在拍賣會上怎樣的揮金如土,收羅差不多任何自稱為藝術的東西。公眾對此自然是越來越持懷疑態(tài)度。然而如今的藝術品市場卻在訓練普羅大眾以金錢和名氣來衡量藝術的價值。市場總有一天是會大跌的。當那天到來的時候,人們會像對待狂瀉的對沖基金或股票那樣對待市場紅火時被買來賣去的藝術品。這樣的局面無異于一場文化上的騙局,最終只有懷揣大筆閑錢的富有的收藏者還敢涉足其中。
這樣的情形在幾個層面上都是一場災難。對藝術家來說(現(xiàn)在中國的藝術家可是不少),他們應該有足夠的智慧,意識到市場就像一個朝秦暮楚、不講感情的輕佻女子,注意點會迅速轉移。如今商業(yè)化的藝術界像時裝行業(yè)一樣:一茬接一茬的藝術家不斷地被推上前臺,以滿足市場追新求異的求,這些藝術家中絕大多數(shù)又會被市場拋棄,好給下一批新面孔騰出位置。很多人的藝術生涯只可以持續(xù)四十八個月,而不是四十八年。
瘋狂的市場對于不是藝術家的我們來說也是一場災難,在價格和價值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而我們往往會把兩者混淆,這對我們有害無益。藝術品的價格也許會變,但藝術在精神和哲學上的價值卻應該是恒久不變的。人們有時將藝術高高在上地擺著,好像只有社會精英才能接觸,或者反過來,一旦市場崩潰,則幸災樂禍地看著藝術像被摒棄的偶像那樣摔成碎片。這兩種態(tài)度都是對藝術真正價值的浪費。藝術應該被看成這樣一種東西—它可以讓我們每天的生活變得更加開闊,并且能教會我們更敏銳地感受生活。藝術并非全然地無所秉持或無所顧忌,好的藝術能使我們的境界得到提升。
生活的節(jié)奏似乎是越變越快,我想在中國尤其如此。人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去體驗這個世界,而不只是被變化的世界裹挾著隨波逐流。在這本書里,我講了一個關于美國藝術家杰伊•德費奧的故事。德費奧來自舊金山,1958 年在她的事業(yè)開始有起色的時候,這位意志堅定的年輕女子開始創(chuàng)作她命名為《玫瑰》的一幅畫。為了這幅畫,她放棄了許多有助于事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并越來越與世隔絕。十一年后,她終于完成了那幅畫。一層層堆積的顏料使這幅畫到最后變得有幾千磅重,而她那時也幾乎被人遺忘了。她不停地去畫那幅畫,因為她別無選擇:藝術對她來說不是一份工作,不是爭名逐利的手段,而是一份必需品。她必須不斷地畫她的《玫瑰》,直到完成為止,全然不顧是否有人注意或關心。這幅畫完成后就進了儲藏室,畫上的顏料也開始分崩離析。將近三十年后才有人將它挽救出來??傻沦M奧沒有等到這一天,她患了癌癥,已經離開人世。但是藝術自有它本身的生命,它活在看到過它、記得它的人們的心中。如今,《玫瑰》屬于紐約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它像一座紀念碑那樣,詮釋著一個普遍的原則:在生活中永遠不要放棄,要傾盡全力,奉出你的所能。
我希望這本書里充滿了像德費奧那樣的以及其他類型的斯泰、左拉、波德萊爾、狄德羅、普魯斯特—特別愛寫關于藝術的文章,因為藝術領域里充滿了各種人物和故事,通過它們可以道出關于這個世界的真理。和很多題材一樣,藝術寫作如今變成了專家的領域。它們大多是寫給其他熱衷于藝術的讀者看的,使用的語言在旁人讀來常?;逎y懂,有時甚至有意讓人退避三舍。當然專門的藝術作家里也有一些是很棒的,但在我看來,藝術實在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有趣的一部分,不應該讓它成為專家的專利。
這些年來,我走遍了世界各地,有一次甚至險些丟了性命。在這個過程中,我聽到或者親身經歷了一些故事,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生活或是我看待生活的方式,這些故事決定了我多樣的藝術趣味。它們使我相信,對于現(xiàn)代藝術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就藝術品位而言,既不要太低俗,也不要過于矯飾。出現(xiàn)在這些故事中的有專業(yè)的藝術家,也有業(yè)余人士,或是像那位給萊瑟姆拍照的無名的藝術實踐者,還包括像弗蘭克•赫利那樣的冒險家。赫利是澳大利亞人,他跟隨歐內斯特•沙克爾頓去了南極洲,他們在南極的探險可能是現(xiàn)代史上最艱苦卓絕的一次經歷。
他們中還包括菲利普•珀爾斯坦,一位年逾八十的畫家。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每天都在他位于曼哈頓西區(qū)的畫室里做著差不多同樣的事情—畫他的裸體人物和小擺設。赫利、故事—怪異的故事、驚人的故事,還有普通的故事??傊@本書只是碰巧以藝術為話題,但不管你對藝術是否感興趣,你都可以讀。從前,作家們,尤其是偉大的作家們—托爾德費奧或萊瑟姆自然可以通過他們異乎尋常的英雄事跡和獻身精神取得建樹,可珀爾斯坦日復一日做的事情可以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每天例行公事,做著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從中有所得。
我看著萊瑟姆的照片,看著他在一個夏日的午后漂浮在海上。他的失敗帶來了一件碰巧的杰作,也就是這幅照片,萊瑟姆的磨難成就了這張照片。藝術的本質決定了它在這一方面頗為慷慨。藝術是一段旅程,它能開啟出乎你意料的各式各樣的新天地。在路上遇到的困難同時也可以給你帶來啟發(fā),并讓你彌補過往的缺憾。我猜想,當萊瑟姆站在那小飛機的殘骸上,一口一口地吸著煙的時候,他也許已經開始預想下一次從頭來過時如何能夠成功。一段旅程引向另一段旅程。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和不斷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的廣闊前景。我希望中國的讀者們能喜歡這本書,并在書中找到自己的某種旅程。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